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宗族文化 > 胡氏诗文
宗族文化

浙江东阳前山胡氏以家国情怀铸忠义丰碑

作者:胡江荣 日期:2023-07-02 08:35:21

浙江东阳前山胡氏以家国情怀铸忠义丰碑


胡江荣


2022年6月23日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,为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颁发了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”。这一奖项的获得,使得浙江东阳西宅前山胡氏胡海岚老家,人声沸腾。这个家族,历来人才辈出。不仅仅是文人墨客众多,习武之风亦是久盛不衰,历代“忠义”之士层出不穷。


一、始祖遇朱熹授教家国情怀


 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(1151年),一位而立之年的青年才俊,携妻来到西宅洐里安家。后生三子,他把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以“仲”为始,取名为仲荣、仲华、仲贤。又把八个孙子的名字以德为始,分别取名为德辉、德广、德绶、德盛、德明、德临、德昭、德彰。意为荣华须贤,俱德必旺。

  1162年,一位贵人临门,给这个家庭的大德教化带来了启机。他就是一代文豪,南宋理学家朱熹。南宋时期,科举才能取仕,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所以,浙江各地书院林立,对教育十分重视。朱熹的理学已成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。朱熹就利用各地书院向学生灌输他的理学道统。

  这一天,朱熹专程去东阳郭宅的“石洞书院”讲学。辑公的家就在东阳通往郭宅的大路边上。朱熹因长途跋涉,路途劳累,又要翻越里岭到“石洞书院”,朱熹就决定借辑公家稍息片刻,顺便讨点水喝。辑公夫妇见一个儒雅之士登门求息,并讨水喝,接待十分热情,马上请上坐。想不到壶中竟没开水,辑公夫人立刻点火烧水。一会儿,泡开的水端到朱熹手上,朱熹往碗里一看,水上浮有砻糠,不禁发问:“小嫂子,人家泡茶用茶叶,你为何放砻糠?”辑公夫人立刻笑眯眯地回答说,“客官,我家没有现存的茶叶,你们过路之人口渴,喝水心切,我这水又是刚烧的,很烫,我怕你们心急,会烫伤嘴,于是就放点砻糠。这样,你们就会吹着喝着,不会烫着”。朱熹心想,这糠分明是不小心掉进去的,这嫂子反映真快,解辩很得体,使我都无言以对。朱熹与辑公夫妇在喝茶中拉起了家常。在朱熹面前,辑公夫妇表露的非常朴实坦荡,相互沟通得很轻松。朱熹对辑公夫妇很有好感。辑公夫妇跟朱熹聊了很多,发现此人谈吐风雅,知识渊博,非同一般。此时,辑公夫人竟打听起来客的尊姓大名,问客人来东阳何事?要去哪里?朱熹坦诚地予以表明。辑公夫妇一听是大名鼎鼎的朱熹上门,心中甚是欢喜,敬佩万分,甚至不相信自己的耳朵,难道真的是遇见大贵人了?辑公夫妇马上叫来子孙,拜过朱公,并称其为师。接着,辑公夫妇就在朱公面前谈起了子女教育问题,再三拜托朱公常来,以后多多教导他们的孩子。朱熹没有马上应允。他出门看了一下四周的地理环境,觉得此地山青水秀,气爽宜人,南边天龙峻峭,虎狮两山前卧。东临泽家溪,西依岳叶坞,北靠凤凰山。土盛木荣,五行皆合,颇具灵气。朱熹想,这户人家的主人、子女天资聪慧,若能对其德智教化,其后代必有大成者。但不知此家主人心德如何?朱熹决定要考察一番。因为,朱熹的理学成为南宋时期统治阶级的重要理论基础,其核心就是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。“子民要为国家着想,为国成大事者,就不能计较个人的得失”,即所谓大德知行。于是,朱熹进屋对辑公夫妇讲,“我去石洞书院讲学,要翻山越岭,甚不方便,我想把这对考箱寄存于你家,以后我自会来取,不知可否?”辑公夫妇满口应允。书童马上提考箱于辑公夫人,辑公夫人接过书童的考箱,即往楼阁放好。朱熹就随之启程,赶路“石洞书院”,辑公夫妇相送至里岭脚下。

  朱熹走后,就对辑公家世作了全面的了解,知其辑公为吴越名相彭公后裔,祖上书香门第,出了十多位进士、二十多位举人、国之文武俊才甚多。宋大理寺评事胡彦濲;吏部郎中胡承师;尚书兵部侍郎胡则;尚书礼部侍郎胡赈,教育家、“五柳园”主胡稷言、胡峄父子等,他们为大宋王朝作出了很大的贡献。爷爷褒公为大宋平定“括苍之乱”壮烈殉国。朱熹对名门之后辑公好感由加。

  几年后,朱熹又来到辑公家里,顺便来取上次寄存的东西。辑公夫人马上从楼阁取下考箱,掸净尘埃,交于朱熹。朱熹打开一看,里面装的金银珠宝等东西一样不缺。朱公大喜,连连致谢。曰:“此户人家,利欲不贪,金银不取,真诚厚德也!”于是,他主动提出其子孙由他帮助教化成才。其后,辑公与朱熹成了望年之交。辑公死后,他的儿孙们也和朱熹来往交好。从此以后,只要朱熹到东阳讲学,就经常上门看望辑公儿孙们。并按排孙子们去“石洞”等各地书院读书,由名师授教。这样,朱熹为前山胡氏成为旺族奠定了文化教育基础。以后辑公的裔孙们,习文练武,忘我得失,胸怀远志,“家国情怀”在胸中确立,“忠义”之魂使这个家族为国家屡建功绩。后八个孙子,五个分别中了进士、举人和乡贡,二文三武。这与辑公夫妇德化子女的期望和朱熹理学思想的教育密不可分。


二、祖父请缨抗元以忠义立族


  胡德广,东阳前山(今西宅)胡氏三世祖,辑公孙子。他身材魁梧,臂力过人,习文练武,能诗善赋,才华横溢,其志不凡。他说:“孰若致身于君,立功于民,而垂名不朽也!”

  嘉熙年间,胡德广考取乡贡后,一直未仕。他游历东阳东北乌竹山“石神”、“石将”后,曾作诗一首,题为《石将军》。他写道:

  将军威勇住山头,独战西风几度秋。

  叠嶂万重攒棨戟,闲云一片作兜鍪。

  叱羊不作初平侣,射虎宁为李广俦。

  纵有惊尘飞不到,忠心千古障南州。

  诗中,他把“石将军”喻为汉将李广,实为倾吐自己的心声。说“飞将军”李广,戎装披甲,跟匈奴交战几十年,为国建功,但汉武帝始终没加封他为“前锋”,犹如隔着千重山、万重山,只能是“闲云一片作兜鍪”。他说,我宁愿和李广将军一样领兵作战,去打虎狼,也不愿和黄初平(金华赤松黄大仙)那样放羊修道,叱羊为侣。他叹惜:“纵有惊尘飞不到”,其忠义之心可能永远障隔在南州家乡了。如今国难当头,有怀从戎,却无路请缨,空余报国之志。字里行间,蕴藏着他爱国报国的青云之志。

  1271年,忽必烈建元。1276年元军攻取南宋都城临安后(今杭州),时局混乱,邑人常被盗贼骚扰。胡德广为保乡邻安宁,招集四百多乡人,义镇安抚百姓。郡县举功,报省部特授胡德广为南宋迪功郎台州仙居县尉。由于元军渡江后不久即攻取福建虎林。浙江婺州攻破,他来不及走马上任。但他宝刀不老,雄风犹在。在东阳继续招募义兵,日夜整训,随时准备迎战。

  1277年,元大将伯颜所部由东西两侧攻入浙江。农历九月,伯颜东线台州所部选择从玉山攻入东阳,与西线婺州所部合围取城。东阳县令陈天瑞闻讯逃跑。由于战事激烈,无法抽调兵力支援东线战场。胡德广见此情景,义愤填膺,刚肠如剑,即派孙子函呈刚复任的婺州太守罗堉,请缨抗元。罗堉太守在兰溪山区欣悉战书,擢用胡德广。胡德广于九月中旬,率部与严州参政高兴带领的宋军在兰溪会合。太守罗堉命胡德广赴玉山与元军交战,命高兴所部率兵赴东阳把守县城。并置酒为他们的爱国义举壮行。

  胡德广接受命令后,继续招募义兵。出发前他与妻子告别。他深知此去,凶多吉少。妻子朱处昌明白,这将是一次生死的诀别。她泪流满面,紧紧抱着丈夫说:“德广啊,我知道你的性格,你一直有为国尽忠的志向,这次你下决心要和元军决一死战,我也无法阻拦你。我期盼你活着回来,我在家等着你。我是你的妻子,你若真为国捐躯了,我也会随你而去,我生是你的人,死也是你的妻!”胡德广含着泪水,拍着妻子的肩膀说,“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。你是我的好妻子,深明大义。我若战死,请你不要悲伤,我堂堂男子汉,为国而战,纵然一死,也在所不惜。我要用实际行动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明白,家国情怀,国家才是第一位的,家是第二位的。任何时候,只要国家需要,赴汤蹈火,义不容辞,绝不苟且偷生,这才是对国家的忠诚。如果有来生,你还做我的妻子。”妻子的泪水湿透了衣襟,她目送老公上前线,直至背影渐渐离去。

  东阳玉山,山峦起伏,地形复杂,胡德广部据其险,阻其道。农历九月廿五日,胡德广部与元军正面交锋。战场上,刀剑挥舞,嘶杀声,滚石声,呐喊声,震聋欲耳,战斗十分激烈。胡德广部顽强阻击了十一天。元军多次强势猛攻,未能突进,死伤无数。元军无奈,遂买通玉山乡人为其带路,从间道登山,出其不意攻其后,胡德广部腹背受敌,措手不及,被围其中。由于元军人多,加上武器精良,胡德广部伤亡严重。老将胡德广,带领剩余官兵,不畏强暴,嘶杀突围,与元军决战数时。最后因强弱悬殊,寡不敌众,于农历十月初七日下午英勇牺牲,时年七十四岁。实现了他“叱羊不作初平侣,射虎宁为李广俦”的志向。胡德广的妻子朱处昌闻其丈夫英勇牺牲,也随之自尽。

  而后,胡德广的弟弟胡德绶,江西饶州刺史,因抗元不成,愤愤不平,毅然挂冠为民,改名胡德缓,归乡隐居永康杜庆山之源。为今永康官川一带杜庆胡氏始祖。至清朝,雍正皇帝感胡德广忠义之举,下诏“胡德广入庙享祀”。供奉于东阳孔庙“忠义”堂内。


三、孙子辞官不赴扬忠义气节


  胡德广孙子胡宗寅,天资聪慧,诗书画礼,无其不能,为南宋国子监贡生。元初授建德路桐庐教谕。然宗寅公以忠义气节律己,拒不仕元。曰:“余宋人也,祖父德广与祖母同殉国难,恨不同死,今苟延性命者亦以草莽之臣,有黄冠归故乡之思乎?”

  为扬“忠义气节”,他决定在西宅鳌山之上,鳌潭之畔建“关帝庙”,隐扬祖父忠义之举。因阁居鳌头,婺星中天,阁名“鳌天”。 并植浑柏与罗汉松,昭示裔孙,“我族忠义,当如云长,德茂松柏,万古长青。”宗寅公忘怀得失,淡泊名利,承先祖尽节敦孝之美,扬古郡仗义尊文之风,倚天阁建书屋,吟诗咏文,高蹈翰墨,教导子孙,胸怀家国,续扬忠义,传泽子孙。其志其趣径追祖德之遗风。

  清嘉庆年间,胡氏先贤又纠工修葺。东阳才子,乡贤楼上层撰文记之,宁海教谕卢标书题“鳌天”。是日,鳌峦之势纵览太虚,天阁灵光恍接苍穹。鳌天忠义之地,晨钟暮鼓,香火鼎盛。文人墨客,汇聚天阁,写尽风骚。裔孙胡基捷诗云:“杰阁镇苕尧,登临四望遥,溪声流日夜,鳌势倚云霄。松柏一庭绿,峰峦万古朝,凭栏欣赏久,不觉绝尘嚣。”还有裔孙“会元”公、衢州府教谕胡联元的《鳌天阁》更为气韵高豁:“鳌峰顶上鳌天阁,削立太虚气森索。日高东海卓三峰,风迅西流汹孤壑。蹑足汀洲揽八荒,云窗月窦天开张。拍肩把抉跨双鹤,不道仙乡即故乡。”

  1278年初,元军攻克东阳县城不久,并下令在李宅村西溪,把参战的被俘人员及胡家有关亲属抓起来进行审查治罪,几位胡家孙子受审被杀。元初,胡德广的孙子宗寅公等人为不忘祖辈抗元忠义之举,不忘胡家审查之辱,在当年胡家受审之地,出资建桥一座,取名“审胡桥”。

  “审胡桥”,距今已七百多年,随着岁月流逝,已找不到原来的身影。名字已改为“省吾桥”。但前山胡氏的忠义气节与风骨犹存。

  清康熙五十四年,裔孙又在上宅自然村营建“绳武堂”,续扬“忠义”家风。


四、三将同御外敌再写忠义史诗


  (一)南京凤阳总兵胡大用抗倭成名将

  明嘉靖年间,我国东南沿海,倭寇不断进犯。戚继光在永康、东阳、义乌招募义兵一万五千人,英勇善战,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,名震四方。明万历二十年(1592年)至二十四年(1596年),日本执政者丰田秀吉,又连续二次出兵朝鲜,企图与海上倭寇水陆夹击,侵吞中国。明万历皇帝先后派出五万军队赴朝作战,大败日寇,于二十七年班师回国。但中国东南沿海倭寇纷扰还是不断。面对这样的形势,胡大用立志从军,抗倭立功。

  胡大用,身材高大,从小习文练武,二十岁左右,已功底颇深。据史书记载,明万历十五年倭寇进犯南京城外,杀人掠物,为所欲为。明万历十九年倭寇入侵浙江、江苏等地沿海各地……。沿海居民深恶痛绝。面对倭寇经常进犯,明朝不断招收从武官兵,补充军营。明万历三十一年,胡大用二十三岁(1603年),参加应试,中了武举人,并被任命为凤阳守备,实现了他从军的愿望。

  胡大用带兵,纪律严明。他制定四不许的纪律约束部下:一、不许骚扰百姓; 二、不许奸淫掳掠; 三、不许马踏禾田; 四、不许违犯军令。这几条军令,赢得当地群众的信赖和支持。他对部下极为关怀,待他们亲如手足,深得士兵拥戴。官兵团结一致,上下同心,士气旺盛。其部下忠于国家,勇于征战,剿灭倭寇。

  明万历三十四年,倭寇进犯苏北江宁等地,杀人放火,强奸掳掠,无恶不作。来犯倭寇头目,腰挂两把武士剑,宽衣长袖,一撮八字胡,满脸横肉,异常骄横。他们自恃人多势众,遂指挥众寇包抄围攻。胡大用的部队,临危不惧,以一当十,二十人为伍,三伍一品,摆开阵势,攻杀倭贼。只听那边叽哩哇喇狂叫,这边大呼冲杀。士兵一轮飞镖、毒箭,先击毙了领头的十多名倭兵。然后两军交错,短兵相接,剑矛相交,直杀得尘土飞扬。几个回合剌死了自恃武艺高强的倭贼头目。众兵见领头倭寇剌死,勇气大增,把倭贼杀得溃不成军。这一仗旗开得胜,大长了士兵的志气,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。

  万历三十七年,倭寇侵犯琉球,部分倭寇再次进犯淮阴、江阴等地。他们先用火器攻击,后率部挥舞大刀,奋力冲杀。所到之处,似洪峰奔腾冲泻,不可阻挡。倭寇大部被砍杀,伤亡惨重,尸横遍野。残存倭贼胆战心惊,尽丧斗志,吓得狼奔鼠窜,仓皇逃跑。这场激战,胡大用指挥士兵杀出了威风,给骄横的倭贼以迎头痛击。明各路官军也自此士气大振,他们对胡大用及官兵心悦诚服。倭寇不甘心失败,又一次发动进攻,自恃火药枪炮厉害的倭贼头目,指挥着倭众嗥叫着猛冲过来。待倭寇冲至百步之内,胡大用一声令下,掌旗官挥动令旗,顿时大营四面战鼓擂响,各队兵按阵法要求挥刀奋力冲杀,他们健步如飞,与敌开展肉搏战。胡大用亲自上阵,激战十几回合,杀得倭首只有招架之力而无还击之功。乘敌首乱了手脚之时,一枪剌入倭首心窝,士兵们一拥而上,砍下其首级,跑马示众。见此形景,官兵越战越勇,而倭众却心慌意乱,垂头沮丧,兵败如山倒。各路官军分时合击,倭寇仓皇败退。而后,胡大用的部队多次参加抗倭、剿匪战斗,屡建奇功,深得民心。南京指挥使将胡大用抗倭胜敌的详尽功绩,向朝庭禀报。朝庭升任胡大用为淮安游击将军。

  因胡大用治军有方,能征善战,由游击将军步步升任。至天启七年(1627年),任南京凤阳总兵。

  (二)定海守备胡大纯抗英殉国

  胡大纯,其父胡远坦,为太学生,授武略云骑尉。受家境影响,胡大纯从小言志从武,勤奋好学,熟读四书五经及兵书,闻鸡练武,颇有功底。他身材高大,魁梧雄健。两个百多斤重的石锁,能轻巧地举过头顶。空余时他常常游览西宅“鳌天阁”,胡氏先祖褒公、德广公、德缓公、宗寅公及大用公的忠义爱国情操深深地在他心中铬上了印记。

  道光壬午年(1822) 中试,胡大纯中武举人,授武国云骑尉、衢州右营千总兼江山县汛事,后升任金华守备。

  1840年,鸦片战争爆发。翌年九月,英军侵犯定海,浙江形势告急。朝廷急调胡大纯随总兵郑国鸿率兵应战。胡大纯受命当夜率部急赴定海。路过东阳,他从村边经过,却无法与父母告别。到歌山村时,正好黎明,偶见邻村金高山人在东阳江边打鱼,胡大纯匆匆托此人给父母带个口信,说“此次我赴定海参战,儿誓与英军决一死战,决不给祖宗及父母丢脸!自古忠孝不能两全。若儿战死,还请父母不要悲伤,唯一希望将我儿子抚养成人,嘱他以保家卫国为己任,强夷不灭,誓不罢休!”

  部队到达定海后,胡大纯任命为定海守备兼晓峰岭把总。总兵命令他在晓峰岭与英军登陆地交战。于是,他在部队精选三百名敢死队员,埋伏在两山之间,其余部队设在第二条防线包抄。他们与英军奋战了六天六夜,英军无法登岛。

  农历八月十七日,英军经过精心准备,增加了部队兵力,先用重炮强攻,然后分兵几路,强行登陆。胡大纯手举大刀指挥战斗。英军子弹如雨点般飞来,敢死队员牺牲无数。胡大纯左臂也负了伤,仍忍痛高喊:“冲上前靠近洋鬼子,洋枪洋炮就没有用了!”敢死队员和其他战士高喊“冲啊!”与英军展开了肉博战。不料,又一颗子弹飞来,打穿了胡大纯的肚子,胡大纯捂住伤口,挥舞钢刀,指挥敢死队员继续往前冲。在他英勇行动的鼓舞下,敢死队越战越勇,冲进敌阵与敌人嘶杀。胡大纯连续砍死三个英兵。因流血过多,体力不支。最后他一个死劲抱住敌酋,从山头滚入海里。一群英军冲上前来,把胡大纯的头颅砍下,扔入海中。胡大纯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抗英战歌。再次书写了前山胡氏的“忠义”勇敢的光辉篇章。

  据《清史稿》卷四百九十四列传、忠义三十一载:“……翌年,敌再犯宁波定海则石浦,同知舒恭受,游击张玉衡,外委武英太同死难。都司李跃渊则随总兵郑国鸿战晓峰岭六昼夜,把总胡大纯、洪武琮,外委金钊同殁于阵”。

  定海之战,悲壮激烈。镇守定海的三名总兵全部罹难,五千余守兵壮烈殉国,鲜血一度染红了海面。

  而后,定海随之陷落。定海的老百姓自发在晓峰岭为战死将士收尸,并在海上找到了胡大纯的身体与头颅,将其运回东阳老家安葬。

  道光皇帝于辛丑年(1841年)连下五道圣旨,安顿胡大纯的父母,胡大纯入庙“忠臣祠”享祀。其子胡来邑升任金华侯补守备,子孙世袭云骑尉。

  定海一役,道光皇帝下旨世袭云骑尉者仅七人。为纪念胡大纯抗击英军的爱国壮举,清政府在上宅自然村西建造了一座祠堂,取名“树德堂”。每年春节,胡大纯戎装威武之像挂于正堂,以昭大纯公忠贞爱国之德。

  (三)胡世浩抗美援朝英勇作战

  胡世浩将军,生于1935年5月。1951年3月应征入伍,1953年年初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。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排长,中国人民解放军营长、团参谋长、副团长、团长、副师长、副军长、宁夏省军区司令员、自治区党委常委。

  胡世浩将军出身贫苦农民家庭。1949年5月他第一次在老家见到解放东阳的人民解放军,感觉特别亲切,这支人民的军队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好感,他决意要成为解放军的一员。

  1951年3月,胡世浩16虚岁,就强烈要求应征入伍,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。实现了他从军的愿望。

  1950年6月25日,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,发动对朝鲜的战争,妄图扼杀刚诞生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于揺篮之中。1953年3月,胡世浩18虚岁,就“雄纠纠,气昂昂”地跨过鸭绿江,参加抗美援朝战争。在朝鲜战地生活长达5年之久。

  胡世浩所在部队接到入朝作战命令后,在苏州整训。他深知此去朝鲜九死一生,“古来征战几人还。”他心里已作好在战争中牺牲的准备。但他是独生子,如果在战场上牺牲了,父母由谁赡养?他想到了一个同村的人,叫陈冬彩,比他小五岁,是胡世浩的母亲将其养长大的,母亲是奶妈。2月28日,母亲和其他战友的父母一起来到苏州看望他们将要出征的儿子们,胡世浩就在母亲面前交代,他这次出征朝鲜作战,是否能回来也很难说。他要求母亲答应他与陈家商量,将陈冬彩招为自己的女儿,万一自己在战场上牺牲了,请陈冬彩照料父母晚年的生活,他死而无憾。

  部队到了朝鲜,胡世浩是一位通讯兵。他跟随部队翻过寒雪岭、冰天雪地的高寒,他无所畏惧。穿越了黄草岭,进入了长津湖畔的松下里,准备再次迎战联合国军,阻止联合国军再次从仁川登录。而后,为执行志愿军以打促谈的战略方针,部队向东进军“三八线”。他们一路拼杀,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。有一次,他们在949高地与敌军激战,敌人炮弹落在离他所在坑道仅六十公分的地方,胡世浩幸免于难。他们在这里坚守几天几夜,缺水断粮。志愿军干部战士个个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及他们不怕死、不怕苦的英勇大无畏的精神。胡世浩的灵魂又一次得到了战火熔炉的洗礼。他准备在战场上再立新功,并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,为祖国“尽忠”。由于胡世浩在战火中表现出的机智勇敢和良好的军事素质,很快被提拔为志愿军185团尖刀排副排长、排长。

  停战后,胡世浩在朝鲜继续工作了四年多,所在部队和朝鲜人民一起,做了大量战后恢复重建工作,与朝鲜军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,受到了上级的多次嘉奖。

  1958年回国后,胡世浩在在兰州军区工作,在解放军这个革命大熔炉中不断成长,能文能武,又写得一手于体标准书法,成为了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指挥员,不断被提拔重用,后任宁夏军区司令员,被授于少将军衍。

  忠义袭遗训,代有将才骄。西宅前山胡氏“家国情怀”铸就的“忠义”丰碑,至今仍然激励着前山胡氏后人为国家、为人民而继续努力奋斗。新中国成立后,前山胡氏还有三位大校,十多位团级干部,他们都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。这是先祖的光荣,后人的骄傲!


作者简介:胡江荣,浙江东阳人。西方经济学研究生、中国贸易学硕士,系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、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、海纳书画研究院院长、浙报光荣浙商智库文史专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