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胡氏动态 > 宗亲速递
胡氏动态

架桥通途 赤子丹心——港商胡应湘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

作者:胡志刚 日期:2025-07-13 13:12:03

121_副本.png


  在香港中环的摩天大楼群中,合和中心以其标志性的圆筒造型俯瞰维多利亚港。这座由胡应湘亲自设计的亚洲首座超高层旋转建筑,不仅是香港的城市地标,更见证了一位爱国实业家跨越半个世纪的奋斗传奇。从广深高速的车水马龙到港珠澳大桥的如虹飞架,从沙角电厂的璀璨灯火到花都新城的崛起腾飞,胡应湘用工程师的严谨、企业家的魄力和赤子的情怀,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

122_副本.png


123_副本.png


  少年立志:从战火中走来的筑梦者


  1935年12月,胡应湘出生于香港一个普通家庭。祖父胡社生是早年赴港谋生的农民,父亲胡忠从出租车司机白手起家,最终成为掌控香港半数的士的"的士大王"。童年的胡应湘经历了日军侵华的动荡岁月,随家人避难广东的经历,让他亲眼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的苦难。这段经历如同种子深埋心田,孕育出他日后"实业报国"的坚定信念 。


124_副本.png


125_副本.png


  1953年,胡应湘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。在这个培养出无数诺贝尔奖得主的学术殿堂,他系统学习现代工程技术,却始终心系祖国发展。当同学们热衷于讨论华尔街的金融传奇时,他却在图书馆查阅中国基建资料,绘制着未来家乡的交通蓝图。1958年毕业时,他婉拒了美国企业的高薪聘请,毅然回到百废待兴的香港,决心用所学改变家国命运 。


126_副本.png


  商海弄潮:从地产新锐到基建巨擘


  1969年,胡应湘以父亲担保的1500万港元创立合和实业。在香港地产黄金时代,他没有选择利润丰厚的住宅开发,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具挑战性的基建领域。通过引进澳大利亚"滑模"专利技术,合和在香港建筑业掀起技术革命,仅用三年时间便建成当时亚洲最高建筑合和中心。这座融合创新设计与实用功能的地标建筑,不仅斩获英国结构工程学会奖,更奠定了合和实业的行业地位。


127_副本.png


  上世纪80年代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。胡应湘敏锐捕捉到历史机遇,成为首批投资内地的香港企业家。1980年,他牵头组建财团与广州合作建设中国大酒店,创造性引入BOT模式(建设-运营-移交),开创了中外合作基建的先河。当同行质疑"投资内地回报率低"时,他坚定表示:"赚钱不是唯一目的,更重要的是架起沟通的桥梁" 。


  世纪工程:跨越伶仃洋的大国动脉


  2001年,胡应湘向中央提出修建港珠澳大桥的构想。这个跨越珠江口的超级工程,不仅要克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技术难题,更要协调粤港澳三地的利益博弈。面对李嘉诚等商界巨头的反对和港英政府的阻挠,他以"愚公移山"的精神四处奔走游说。为论证项目可行性,他带领团队实地考察200余次,用详实数据证明大桥对大湾区经济的拉动作用 。


128_副本.png


  在长达26年的筹备建设中,胡应湘始终坚守工程师的初心。当外国专家断言"中国无法建成海底沉管隧道"时,他力排众议支持林鸣团队自主创新。2013年5月,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成功合龙,胡应湘在施工现场与建设者们相拥而泣:"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民族精神的胜利"。2018年10月23日,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港珠澳大桥通车,胡应湘作为主要推动者受邀出席仪式。站在这座"现代世界七大奇迹"之上,他感慨道:"大桥连接的不仅是地理距离,更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" 。


  桑梓情深:反哺故土的赤子情怀


  "我的根在花都,这里的发展始终牵动着我的心。"胡应湘始终铭记自己的家乡。从上世纪90年代起,他在家乡捐资1000万港元兴建胡忠实验楼,设立教育基金资助贫困学子。2005年,他敏锐察觉到花都交通瓶颈,力主推动地铁9号线建设。当项目因融资困难陷入停滞时,他主动提出以合和名义提供担保,最终促成这条"民生线"的贯通 。


129_副本.png


  在胡应湘的家乡阳升村,胡忠医院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当地妇幼就医难的状况。这座由他捐资兴建的现代化医院,不仅配备先进医疗设备,更定期组织香港专家义诊。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"我们的胡Sir"。而他对家乡的贡献远不止于此:投资兴建的旅游大道串联起绿水青山,引进的机电项目带动了就业,合和新城的文化场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。


  精神遗产:超越财富的价值追求


  在商业版图不断扩张的同时,胡应湘始终保持着工程师的严谨与纯粹。他坚持"项目回本即移交国家"的原则,广深高速、虎门大桥等资产在收回成本后全部无偿捐赠。这种"非盈利"的投资理念,在商界独树一帜。当被问及为何放弃巨额收益时,他淡然一笑:"钱够用就好,留下的事业才是永恒的财富" 。


130_副本_副本.png


  2020年,胡应湘做出惊人决定:将合和实业私有化,并明确拒绝儿子胡文新的接班请求。导火索是关于广州合和新城的规划分歧——他坚持保留文化场馆的公益属性,而儿子希望改建为商业地产。这场"父子之争"背后,是两代人对财富价值的不同认知。最终,胡应湘以"守护初心"的坚定,为自己的商业生涯画上浓墨重彩的句点 。


  结语:大道致远,丹心永恒


  站在合和中心66层的旋转餐厅,胡应湘常常凝视着珠江口的壮丽景色。从广深高速的车流到港珠澳大桥的灯火,从沙角电厂的烟囱到花都新城的塔吊,他用半个世纪的光阴书写了一部"基建兴国"的传奇。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,至今仍活跃在大湾区建设一线。他常说:"工程师的使命,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;中国人的担当,就是让世界看到中国力量。"


131_副本.png


  在胡应湘的办公室里,摆放着两件珍贵藏品:一件是港珠澳大桥的模型,另一件是普林斯顿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证书。前者代表着他对祖国的忠诚,后者象征着他对科学的敬畏。当我们驾车飞驰在广深高速,当我们漫步在港珠澳大桥,当我们享受着大湾区的发展红利,不应忘记这位"基建狂人"的赤子丹心。他用一生诠释了:真正的财富,是镌刻在大地上的丰碑;真正的成功,是让家国更美好的永恒追求。(胡志刚)